30歲回顧+2024年新目標

我30歲了!

Anne Chang
Dec 28, 2023
這篇是在幾家咖啡店裡寫完的,放上各種咖啡照

2023年,我30歲了。

20歲時會想像自己的30歲是什麼樣子,但是實際上30歲發生時,與其他生日感覺沒什麼不同,都很享受能過生日的快樂。

假如心境上有所謂的『30歲階段』,我覺得我已經邁入這個心境好幾年了,只是在今年終於正式名義上踏入30歲。

這個心境大概就是:學會跟自己獨處對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分辨什麼是自己想要的還是別人想要的(家人,老闆,社會),看清自己能夠影響什麼,並受到什麼事情的影響。大概從幾年前離開台灣工作開始,慢慢進入這樣的階段。

現在的我跟以前相比的確成長了很多。比起大學時期或剛出社會的我,更喜歡現在這個更清醒、更自在、也更自信的自己。

永康街一帶的一家咖啡館

不過,如果說社會對於30歲有一些社會狀態的期望,那我大概什麼期望都沒達到;沒錢,沒有買房,沒結婚,沒有 settle down。

我媽有時喜歡半開玩笑半碎碎念說,她在我這個年紀已經成家立業並生下我了。我聽了也只能兩手一攤:那我要怎樣XD

別人院子的草總是比較綠;某些時候,我會羨慕一些朋友、同學、男友已經有了穩定的工作或交友圈,而自己仍因為海外工作及留學的生活形式,而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什麼時候會塵埃落定?我也不知道,就好像打麻將一樣,我可以看著牌一一展開,可以推估預期,但是最終的結果總是等實際發生了才會知道。

說成打麻將好像有點太好玩了,不確定性時常不太好受,會擔憂、焦慮、沒有安全感,也有時候會因此推遲掉或許本來會發生的決定,而有一種推遲感。

不過,就好像我會羨慕別人的安穩,從別人的眼光來看,也許有些人也是看到海外留學或工作的標籤,看著我的生活中那些風光亮麗的一面(是哪一面?我也不知道XD),然後也想要體驗這樣的生活吧?

《圍城》這本書裡有一句話:「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內的人想逃出來。」

或許大家看待別人的生活可能都帶有某種玫瑰色的濾鏡,實際上箇中滋味只有自己能夠體會。

對另一種生活的嚮往也沒有一定不好,因嚮往而產生的衝動常常是實際推動行為的原因之一。如果沒有想像、沒有希望、沒有衝動,一切都選風險最低的路走,可能一些事永遠不會發生,也會錯過某些因緣巧合的契機。

我自己當初成為使用者體驗研究員、到海外尋找工作機會、到美國唸研究所等,最初上路的時候都帶有一些衝動,更多的反思及沈澱往往是事後跟隨而來的事(就是一個衝動的人)。

但是在新鮮感褪去、日子回歸塵囂後(或許當初的幻想已經破滅XD),看著生活的柴米油鹽,總是會去想:我要怎麼照顧自己?我想要怎麼樣的生活?我想要建立什麼樣的人際連結?什麼事情會帶給我成就感和快樂?

無論到哪裡做什麼樣的工作,這些都是自己的課題,只有自己能夠解答。

此刻可以播放盧廣仲的《一百種生活》XD

新年新目標

跨完年很快要回美國過最後一學期的研究生生活。

只剩五個月就要脫離溫室裡的學生身份(雖然是花大錢進入的溫室),進入野蠻的美國科技業生存,我要怎麼好好利用這最後這五個月的學生生活呢?

有一些事情想在畢業前做完,姑且稱作2024年上半年新目標吧!

有了明確的畢業死線,感覺這些目標會比以往的新年新希望更容易達成。題外話,我決定以後都不再說『新年新希望』,而是『新年新目標』,把想達成的事想得更具體,更容易實現。

2024上半年新目標:

1. 用中文寫1–2篇關於自己的美國求學及求職歷程的文章

陸續有寫一些雜記,但沒有專門寫這些主題的總結,想用比較客觀的角度寫,目標讀者是其他台灣留學生或跟自己類似經歷的人。

2. 用英文寫3–4篇關於我的專業領域的文章

目標讀者是世界各地在 UX Research 領域工作或有興趣的人。我想要藉由寫作,練習表達自己的專業知識,並為畢業後進入美國科技業擔任UX Researcher 的溝通表達做準備。

從當助教及實習的經驗中發現,把知識寫下來、簡報分享、教別人等,都能很好地幫助自己強化對專業的理解並練習表達。相較讀者或聽眾,我常常覺得自己才是從這個過程中收穫最多的人。

此外,寫出來的作品可以當作個人專業能力品牌經營。我還不是很習慣美國科技業看重個人能力行銷、很重視能見度 (visibility) 的文化,跟台灣真的有很大的文化差異;因為不習慣也因為懶,很多自我行銷的事情我都還沒做(都列在這次新年新目標裡XD)。

但是,如果用寫作的方式分享我所知道的知識或我的技能強項,我就比較有動力,因為我喜歡寫作,也會覺得我寫的東西可以對別人有幫助。

3. 做出自己的作品集

一個網站或部落格等,只專注在專業領域,不會像 Medium 這些文章分享個人心情。我想要把專業領域的平台跟個人平台拆開來,所以專業的平台可能會自己架一個網站或用其他寫作平台)。會放自己的2–3個專案,寫的專業領域文章,Resume等。

這件事情拖了好久了(從第一年入學講到現在都沒做出來XD),希望畢業前自己會有動力完成。雖然不用作品集也可能可以找到工作,但是就好像 Medium 是對自己的個人生活紀錄的交代一樣,我想要用某種形式展示並總結自己的專業領域知識,為了長遠的的職涯經營也對自己的專業有個交代。

4.一周重訓/皮拉提斯三次

上學期有固定去參加學校健身房團課,lifting 完心情真的會變好,慢慢能體會到有些人覺得運動能紓壓的感覺。大部分週都有去到兩次,但到了期末各種節日放假+作業爆炸就荒廢了。下學期希望能好好跑課表,就像上一堂學分課一樣每週好好去完成。

5. 減糖、減精緻澱粉

其實去美國之後,我覺得我在飲食方面變得比台灣還健康,因為外食東西都不好吃XD 沒有台灣大街小巷的美味小吃、早餐、豆花、甜點、鹽酥雞等,想吃就要自己做,自己做又沒有記憶中的好吃……久而久之便呈現放棄狀態,每天自己煮粗茶淡飯(?),口腹之慾降低。

這種狀態過久了,除了咖啡是我每天還戒不掉的東西之外,對於食物不再有很多的追求,吃到好吃的東西還是會覺得『啊!真好吃』,但是不再常有那種想要吃更多的貪慾。剛到美國時,泡麵加菜加蛋一度是我的 comfort food(現在大概也還是),但自己煮一陣子後,泡麵湯也漸漸喝出一種人工感,還是喜歡吃但頻率慢慢下降。另外現在也不喝手搖飲了,覺得又甜又有茶精人工味。

順著這種態勢,我覺得我可以繼續在生活中減掉更多糖和精緻澱粉。沒有想到身為螞蟻人及麵包超人的我(超愛吃麵包甜食)有一天竟然能說出這種話。有點為自己感到驕傲XD

6. 建立更多人際連結

雖然我們系 (School of Information) 是個幾百人的超大系,畢業時不會認識每一個人,但這兩年下來也陸續認識一些同學,也有reached out to 一些業界前輩,希望能跟自己欣賞的同學畢業後仍保持聯絡,跟聊得來的業界人們持續交流互相啟發。

身為內向者,我一度很抗拒各種社交場合,也不敢開口邀請別人喝咖啡聊天,因為怕『我』會被拒絕被嫌棄。但在美國文化裡,和不熟的人打招呼、聊天、建立弱連結其實是很稀鬆平常的事,如果對方不想交流,可能有各種原因,自然會離開,不需要覺得是『我』的問題,也不需要『走心』(下次有機會聊聊美國這種表面攻夫文化)。

既然身在這種文化裡,我想要多練習日常中的各種人際交流場景。不需要(也無法)變成一個舌粲蓮花的人,但是至少放開心胸也放下自我,給自己一些認識新人並建立新關係的機會,或許真的能認識互相欣賞的人。

對於有幾面之緣的畢業同學,也希望可以和大家找時間 catch up, 聊聊生活及工作。雖然我沒有覺得密西根大學經歷的每件事都很棒、每個同學都很好、每堂課都很扎實(真的沒有XD),但共同擁有過一段在密西根大學求學生活的經歷,的確會產生一種歸屬感,對其他也經歷過這段生活的人產生一種親切感(當然,做報告很雷的同學絕對是謝謝不聯絡)。

雖然畢業後大家都四散各處去建立自己的工作及生活圈,這樣一段共同經歷仍然把大家連結在一起,希望自己放下自我敢於開口,把握生活中重拾人際連結的機會。

年末快樂!

以上,這些新年目標都滿實際的,應該能全部達成!

不過目前寫的比較像願景,還需要發展成更仔細的計畫(不知不覺變成自己的 OKR了),敬請期待。

也祝大家新的一年快樂平安健康,慢慢往自己想要的生活邁進!

--

--

Anne Chang

Mixed-methods UX researcher. Grew up in Taiwan, worked in East Asia, now study HCI & Data Science at U of Michi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