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去美國前的瑣事

Anne Chang
Aug 9, 2021

--

也許年輕的優點就是不會想太多,越想越不敢踏出第一步。

2021年8月,蘇花公路,出國前最後一次看雲霧繚繞的太平洋

密西根大學八月底開學。訂了八月中前往底特律的機票。一面倒數著從台灣起飛的日子,一面準備行李、看完該看的病,並應對自己心裡的各種困惑與質疑XD

簽證

最重要的學生簽證,辦理過程比想像中順利。六月中拿到I-20後,約到八月初去AIT面試。那天特地穿上了正式服裝,一早八點抵達 AIT 門口。排隊等著辦簽證的約莫有二三十人,全都是10幾、20幾歲的學生模樣,有高中生的孩子氣、大學生的青春感,剩下是我這個年齡段一種入過社會的蒼老感(?)

排隊時,看著前面的人們被窗口的簽證官員詢問。念什麼program?去幾年?在哪個州?念完要做什麼?一面豎著耳朵聽,腦袋一面打著草稿。輪到我時,深呼吸一口氣走向前,面試官伸手,第一句話和我要護照、I-20、確認頁,第二句話要我壓指紋,電腦上點一點,第三句話輕快地說:Okay, your visa will be ready in a few days. Goodbye!

What? 我愣愣地蹦出問句,在不到20秒的時間內還沒反應過來發生啥事。面試官給我一個微笑,然後揮手叫下一個人。

雖然事後有種好笑的失望感,不過,一句話也沒被問是好事吧。隔天就收到寄來的簽證了,比起預期的一週還快上了好多。

看醫生

去看牙。牙醫仔仔細細地用兩次療程、各一個鐘頭,幫我補左右兩邊的小蛀牙洞加洗牙,然後收了掛號費台幣100塊。當然我知道,這100塊以外的成本是從我每個月付的一千多塊健保費裡出的;但還是忍不住想,真的好便宜啊,世界上哪個地方能得到這種待遇。

完成後牙醫笑一笑告訴我:「你的牙齒保持的不錯,以後固定半年來看一次就好,不會有大毛病。」我謝謝他,心裡想著沒機會了,半年後得用好幾倍的美金看牙,或者為了省錢而不看牙……

接著去常去的醫院掛號領氣喘藥。醫院如菜市場般車水馬龍、人山人海,讓因為疫情患上人群密集恐懼症的我本能地很想逃離。在摩肩接踵的走廊等了一個鐘頭,好不容易輪到我,進去診間後,醫生看著我的看病紀錄,挑起一邊眉毛:「你上次來看診已經是三年前了……什麼風又把你吹來了呢?」

我直白回答,已經很久沒有氣喘發作,但馬上要出國兩年,還是想拿一些氣喘藥以保安心。醫生乾脆利落的開了一張註記「出國拿藥」的藥單,沒有半句額外的問診便揮手打發我XD 大概比起與我這種自己都不太在乎自己氣喘的人多費唇舌,外面大排長龍的隊伍更值得他的體力與耐性吧。

機票

台北到底特律路途遙遠,又碰上疫情影響轉機,來來回回改了三次航班。原本買了一張五萬多的華航單程票,比其他航班貴一萬五,但只需要飛兩段,即轉機一次,比起其他需要飛三段、轉機兩次的航班要好。結果開票沒多久接到客服來電,因為某些安排,我的航班還是被拆成飛三段了。一氣之下就退票了,都要飛三段的話,我不如買其他更便宜的航班呢!

後來買了最便宜的日航,不過行程真是折騰——第一段在日本轉機要過夜等待18小時。但是因為疫情原因,日本規定中轉旅客不能出去,也不能住機場旅館,只能被集中在一個候機室一同過夜。想到要這樣和一群來自四面八方、可能和我一樣沒疫苗(可)打的人一起在密閉空間過夜,胃就痛了起來。大概會準備一個睡袋讓自己過夜舒服些,並且大概得戴著口罩睡覺。不過…… 心裡還是感到煩躁不安,並再度開始猶豫是不是回頭去看其他機票,雖然貴幾萬但不用這樣轉機等待的機票……

外觀

出國留學的人們覺得重要的行李可能不一樣,而我直覺地想買並帶去美國的東西竟然是——衣服和鞋子,擔心那裡可能沒有我習慣的尺碼、款式。

想到這一點竟莫名讓我沒有安全感,自己都覺得好笑,已經過了青少年時期對外貌最有焦慮感的年紀了,卻還是會在意異地陌生人給予的眼光。

在 Uniqlo 買了好幾件長褲和襯衫,順便把褲管改到合適的長度。我知道美國有些城市(如舊金山)也有 Uniqlo,但Ann Arbor 應該沒有。在百貨買了幾雙特價的鞋,一邊想美國大概沒有這種我喜歡的、秀氣的台製女鞋,還是這麼划算的價格。

理智上而言,美國那麼多成衣品牌,一定不會找不到衣服。不過,穿著習慣的衣服,並且不需要花心力擔心去哪買衣服,應該多少能保證初期的心理安全感吧。(雖然也許一看就是外國人的穿著打扮,並沒有入境隨俗)

衣服買完,接著處理頭髮。約了習慣的理髮師,把咖啡色染回不用顧慮漸層掉色的黑色,燙成又直又蹋的短髮,十足的不用花錢打理的「留學生頭」,看著鏡子,心裡真是有點悲壯。 「你當然也可以在美國燙剪,但我告訴你,真的貴而且他們不一定會處理亞洲人的髮型,」理髮師一面幫我處理,一面煞有其事地說服我,在他這裡花錢一定比去找老外划算。

我覺得 Ann Arbor 應該也不至於找不到適合的理髮師;不過就和衣服的理由一樣,出於熟悉的安全感(及省錢),先這麼打理著,姑且看這顆留學生頭能讓我撐多久再去面對當地的理髮師。

疑問

在看醫生、買衣服、燙頭髮時,都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好像會是這輩子最後一次在台灣做這種事。

這感覺有點誇張,畢竟只是去念書兩年,又不是要徹底斷了歸路。

但話說回來,這兩年,的確是要去一個與台灣很不一樣的新環境。到時候食衣住行、語言文化、人際連結,一切都要重新適應並形成新的認知與習慣。可能就像一條被抽離原先居住的河海,放到一個新的水缸生活的一條魚吧。(海底總動員的 Nemo?)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2021年8月拍攝於太魯閣

有一種要離開 comfort zone 的焦慮。

問自己:為什麼要去美國念書呢?

為什麼要放下工作三年的資歷,花光所有存款(還要額外跟父母借錢),去念一個幾百萬台幣的學位呢?

無論存款、朋友圈、生活、文化習慣,簡直像是一切歸零,重新開始。

當然事實上,一切並不是真的歸零(除了存款是真正意義上的歸零XD)。作為台灣人、台大校友、UX工作者、使用者研究員,這幾個身份讓我到了新環境後,或許能夠找尋到在相似根基上形成的社群成員,在陌生異鄉相濡以沫,抑或是開啟新的人際連結。

但是這些仍舊不是問題的答案——問題是,到底為什麼要出國念書?

很多人去唸書是希望畢業後找到更好的工作與待遇。我也不例外。但與此同時,我也很喜歡原本的工作給我的舞台,在中文環境下進行研究並傳遞研究結果的經驗,在大中華市場的行業知識積累,都是我的重要能力。

但是到了美國,如果有幸找到當地使用者研究員的工作機會,這些積累或許可能派不上用場或效用大幅縮減。加上非母語人士的表達能力限制,有可能我得重新從junior 研究員做起。並不是我多在意抬頭,只是——為什麼要放棄積累從頭開始?值得什麼?

高好幾倍的年薪嗎?志同道合的夥伴嗎?充沛的研究資源嗎?

這些我在原本的工作環境及市場,得不到嗎?

就算真的得不到,就算我真的因為學位能追求到更好的薪水或職位——那真的值得我放棄與家人、朋友、男友的相處扶持,放棄讓我自在悠游的語言與文化環境,去面對陌生的文化語言,重新建立一切認知與人際連結?

想到這個地步,忽然覺得自己真的是老了,或許這就是28歲與18歲的差別吧。

18歲時,這些「值得什麼」的問題,根本不會出現在我的腦袋裡。

想體驗新生活,想去新環境認識人,哪有什麼為什麼?有什麼好怕?還怕沒有機會出去呢!

可能因為 18歲時,經驗、人際、存款簿,都貧乏地像一張白紙。既然一無所有,自然也沒什麼不能失去,沒有什麼好「不值得」的。

而且,18歲時那麼年輕,總覺得有大把的時間花不完,如果失敗了,拍拍屁股重新開始就是了。如果在異鄉失敗,那就回家,沒什麼大不了的。

但是,28歲呢?

不是那個看不到天高地厚的莽撞年輕人,不是那個一無所有的蒼白少年。人際上認識了欣賞的朋友同事,工作上積累了能成長升職的經驗,銀行帳戶裡有了能讓生活過得更舒服的小錢,並且在離家工作後體會到家人的重要,從自私的小兔崽子成長為能夠珍惜與父母相處時間的人。

反之,現在離開熟悉的工作環境,可能要面對能力在不同市場不能續用、資歷不能銜接得重新開始,年齡增長帶來的社會工作壓力(在亞洲可能比較明顯);而離開熟悉的文化語言環境,還要面對表達不出想說的意思的挫折與壓力,某些情境下可能像個傻蛋 embarrass myself……

忽然感覺自己像電影裡演的,在結婚前夕因為臨時反悔、充滿恐懼、想要逃婚跑得遠遠的新郎/新娘XD

也許……年輕的一個優點就是不會想太多,越想越患得患失了吧。

先寫到這裡,後話待續。

--

--

Anne Chang

Mixed-methods UX researcher. Grew up in Taiwan, worked in East Asia, now study HCI & Data Science at U of Michi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