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美國研究生助教的經驗分享

(50% 認識教授 +50% 經驗及熱忱) * 100% 運氣!

Anne Chang
14 min readAug 19, 2022

暑假迎來尾聲,我在密西根大學 (University of Michigan) 邁入碩士第二年,同時很幸運地申請到系上的研究生助教職位,拿到了秋季學期的全額學費減免。這篇文章分享自己的申請經驗及建議,供感興趣的人參考。

先說結論 (TL;DR):

1. 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當助教。助教對職涯不一定有幫助。想好優先順序!2. 如果想當助教,選課時考慮:人多的大課、開課頻率高的課、或開很多堂課的老師。尤其如果碩一下就申請,碩一上就要去修下學期會繼續開的課。3.上過課、認識老師,會提高很多機率。如果認識其他教授,可請其他教授幫你寫推薦信。4. 留意申請時間,提早構思Cover letter,像寫履歷那樣認真對待。5. 系統上申請完,可以額外寫信給開課老師提高印象。6. 最後,助教職缺少、變數多,沒上不用在意,還有很多其他機會!
2022年7月,底特律。和老妹去底特律玩,偶然遇到這家好吃的素食冰淇淋店!

搶手的研究生助教職位

研究生助理是美國大學的校內職缺,不同學校有不同職種的助理(註1)。本篇主要講的是教學助理 GSI (Graduate Student Instructor,又稱 Teaching Assistant, TA),指的是由開課的教授雇用,負責課程的行政事務、改作業、給feedback、開office hours 回答學生問題、帶討論課或 lab 等。

GSI 通常可得到學費減免(註2)。以密西根大學而言,GSI 的package 包含:免繳學費、有津貼、有健保、有育兒補助等。考慮到密西根大學極度高昂甚至超越私立學校的昂貴學費(註3),光是免繳學費這一點已經舒緩了很多經濟壓力,也因此 GSI 成為很多碩士生的申請目標。

我的申請經驗——第一學期:熟悉環境及老師

一般來說,碩一新生很少剛入學就得到 GSI 機會。助教職缺開放時間通常在開學前,那時新生還沒入學。而且許多老師偏好碩二學生當助教,畢竟在學校多待了一年,對資源及環境熟悉度都遠勝新生。

不過,如果把工作範圍放大,校內還是有很多機會的。我有認識第一學期就申請上外系的 Grader (大學唸化學系,申請上 Chemistry undergrad 的 IA),及第一學期就當上 RA 的同學(本身技能符合教授專案需求)。

第一學期就找到校內工作的人,共通點有二:第一是十分主動地尋找工作機會;第二是過去經驗(大學科系或畢業後工作)與職位需求直接相關,可以沿用那些知識直接上工。

對我而言,我把第一次申請 GSI 的目標放在第二學期,給自己第一學期的時間適應新環境(美國高等教育)及身份(研究生)。但是,我有開始注意系上開的課程,並嘗試通過課堂表現給教授建立印象。

身為非母語者,剛來美國就用英語參與上課環境,有時候會很挫折(心得寫在這篇 )。不過到期末時,已漸漸習慣用英語在課堂發言及互動。

2022年7月,攝於紐約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第一學期期末申請 — — 全被拒絕

第一學期尾聲(差不多11-12月),許多系已開始招募第二學期的 GSI。我們系上有自己專門的 GSI Recruitment 網站,上面有列出有開 GSI 職缺的課程、老師及申請截止時間。

我一看發現,第二學期開出職缺的教授裡,沒有半個我認識。我第一學期上的4堂課裡,3堂是專屬於秋季學期的課,那些老師要到明年才會開同一堂課。第4堂是秋冬兩學期都開的課,但是換了一位老師。

所以,我在不認識任何教授的情況下盲投。我做了一份履歷、一頁 Cover Letter 、一個簡單的Google Slides 作品集,就像找工作那樣,投系上、系外、大學部、研究生的課……至少投了十幾個。

在網站上投完後,如果職缺敘述裡有提到老師及聯絡方式,我會專門寫信給那位開課老師,嘗試讓他留下印象。

在我寫信 reach out 的教授裡,有些人不會回信,有些人會回覆說『謝謝你,我會等到收件截止後看所有人的申請文件然後決定』。這種回覆的意思是,他跟你沒有連結,不會因為你多寫了一封信就多考慮你XD

另外,有些教授已經心有所屬,例如想要沿用之前學期合作過的 GSI(十分常見),這時候他們也會禮貌性地回覆,讓你知道你不會有額外的機會。

當時,我最接近成功的機會是那門我秋季學期上過的課(冬季繼續開但是換了一位老師)。那位老師回信說,他看了我做的作品集和 Cover letter ,覺得很棒——但是這堂課的助教職缺已經被分給一位博士生了。

到了12月下旬、1月初,陸續收到拒絕信。UofM 規定是系上一定要回信告知被拒絕的申請者,但是光看時間大概就知道了 — — 助教職缺敘述裡有 Decision date,如果過了 Decision date 一陣子還沒有收到教授來信,基本上就是沒機會。

2022年7月,攝於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被拒絕後重新建立自信

雖然我本來就對第一次申請結果不抱有太多期待,但不否認全部被拒絕時,心裡還是很有大的失望。

我覺得自己有努力,但是努力沒有回報。

假如我只是隨便投然後被拒絕,失落感還沒那麼重。但是大部分的申請文件我有專門客製化,我還特別請語言中心的老師幫我寫推薦信(很感謝他們慷慨答應)。但是這些努力並沒有成功帶給我一份 GSI 工作。

我不是小孩子,我知道努力本來就不保證有結果。但還是很失望。尤其是後來我得知,同年級同系的一些美國同學有成功申請上 GSI。

我拿自己跟他們比較,並且把原因歸咎於自己『不是美國人』——

英文不是我的母語,我也不熟悉美式教育文化,所以本來就會失敗。

但是是真的嗎?後來過了一陣子,我的校園經驗更多了一點,再回頭看,這樣的歸因有點過於片面。

客觀上來說,冬季學期,許多教授會偏好沿用秋季學期已經合作過的 GSI,願意開放機會給新學生的教授人數本來就少,這是可以預期的。

那那些申請上的人是怎麼成功的?我回想兩位在碩一申請上助教的美國朋友的情況。

其中一位,在第一學期就上了那堂課,然後第二學期那門課繼續開,他就去申請助教。這種情況下,他認識老師、已經建立一定的連結。此外,他的大學本科都與那門課直接相關。他本人很活潑外向,會主動溝通、即時回應。

第二位朋友,他在申請助教時完全不認識開課教授,但是他的背景與經歷與那門課的內容直接相關。他本人細心、安靜、內向,與上述朋友相反,但共通點是很負責任、主動承擔。我不知道他的 Cover letter 寫了什麼,但顯然成功地表達了他的相關經驗,讓那位素未謀面的老師願意錄取他。

這兩位都是美國人。可能因為如此,我當時認為老師們偏好『美國人』,並把自己被拒絕歸因爲自己是外國人、英文不夠好、不熟悉環境等。

後來想想,或許英文好、有美式教育經驗,這些都是加分因素(畢竟申請的是美國大學的校內助教職缺),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我後來認識了一位印度、一位韓國同學,也在碩一成功申請上助教。那位印度同學在申請前也不認識開課老師,但是他有一些經驗,然後他請了另一位系上教授幫他寫推薦信,就這樣申請成功。韓國同學則是有上過開課老師的課,也很努力參與——去office hours、額外自學、與老師討論等。

所以如果只拿自己不是『美國人』蓋棺而論,未免過於片面。更重要的還是相關經驗、表達能力、與老師的連結等。

2022年8月,攝於 Ann Arbor

第二學期 — — 繼續認識老師、投入課程

到了第二學期,可能經歷過第一次失敗後看開了,再加上找實習的事情開始忙了起來,我不再那麼在意申請助教。

我還是會額外去 office hours 問問題,但是更多是出於我自己的興趣、想學到更多,而不再是很功利地只是為了給老師留下印象。

第二學期我修了五堂課,其中有兩堂課我有持續去 office hours,另外三堂則從來沒有去過。那兩堂課中,有一堂到後半學期我逐漸失去興趣,所以最後,只剩一堂課我有持之以恆的高度參與。

這堂課是 SI 623: Research Methods,研究方法導論,是一門碩士生選修課,早上 8點上課,有實體跟線上(即時Zoom 分享)的選項。

老師不點名,也不在意學生來教室或在家上課。而支持我在密西根零下10幾度的冬天清晨踩著茫茫白雪出門、到教室上實體課的動力,完全是出於對這門課本身的愛。(考量到密西根的冬天,這份愛是真愛了)

身為一個研究員,我很想學好研究方法。我每週都坐前排,問老師問題,回家額外看講義及課堂錄影,去 Office hours 問問題半小時。一學期15週,我去了 8次 office hours,大概第三次開始,老師就記得我的名字。

另外,我主動報名在課堂上分享研究設計的作業。那堂課40 幾個學生,有6、7人自願分享,而我是唯一一個分享了兩次的人。我做這些事情,主要是因為我真的喜歡這門課及這位老師,其次才是潛在的 GSI 機會,如果對課程不夠感興趣,我絕對不可能花這些時間。

攝於 2022年7月,Ann Arbor 夏日音樂祭(有很多長輩造訪!)

峰迴路轉的第二次申請過程

碩一下學期結束,迎來暑假,第二年的 GSI 申請時間也開始了。這次,我改變了策略——不像上次那樣投了10幾個缺,這次我只申請了2堂系上的課,兩堂都是我自己上過、也喜歡的碩一基礎必修課——SI 588: Fundamentals of Human Behavior,以及 SI 501: Contextual Inquiry and Consulting Foundation。

但是 588 我只去過老師的 Office hour 一次,可能因為接觸不夠,在寫 Cover letter 時我想不太到要寫什麼。最後我沒有拿到 offer。我自認動機不夠強,也沒有跟老師建立連結,只是單純『上過並喜歡這門課』罷了。大概這樣並不能讓我能脫穎而出。

501 不同,這門課的老師就是我那堂研究方法課的老師。老師對我已經有一定認識,而且501 跟我過去的工作經驗及那堂研究方法的課可以互相應用。這一次,我很自信地知道 Cover Letter 要寫什麼。我洋洋灑灑寫了兩頁——第一年的修課經驗、對課程教材的熟悉、過去工作相關經驗、暑假實習的相關經驗等。

我在申請系統上按下 “Sumbit”,然後按照慣例,額外寫信給老師。我在信中提到自己是他研究方法課的學生,我覺得自己的經歷很適合擔任他的 501 助教,我對 501 很有熱忱,很希望幫忙教下一屆的新生。

隔天,老師就回信了——他先祝我暑假過得愉快,然後語氣抱歉地寫道,這個職缺被分給了博士生。如果之後情況有異動,他會告訴我。

雖然這已經是我第二次遇到這種情況,但我還是不可避免地有點失望,因為我自認很適合當這門課的助教,也寫了一封無懈可擊(?)的Cover letter。但被拒倔這種事一回生、二回熟,我這次只花了一天調適心情,就回信給老師,盡量用輕快的語氣感謝他(然後內心在流淚)

本來以為就這樣塵埃落定了——結果兩週後的週三早晨,我收到教授來信說,情況異動,職缺重新開啟,想約我面試。

我那時看到信時,心裡想——『真是運氣』。

隔天,我和老師聊了40分鐘,前半段是他問我問題,後半段我問他問題。

我還記得,當他問完問題時,微笑地說:『Anne,你有沒有問題要問我?阿不過,在你回答前我就知道答案是 Yes,因為你每一次都會問許多很棒的問題。』——這是因為在那堂研究方法的課上,我與老師互動足夠多,他已經瞭解我的個性與特質。

最後我成功拿到了 offer。這門課有三位助教,其他兩位是博士生,我是唯一的碩士也是唯一有直接修課經驗的人。很期待九月到來,從擔任助教的經驗中持續成長。

2022年8月,UofM 學生運動中心。暑假學生很少,去健身房很舒服!

運氣之外的選擇與努力

我覺得自己能拿到助教職位,有努力也有運氣。努力的部分是因為很投入 一堂課,與老師建立了連結,便能提升申請助教成功機率。

運氣的部分是,就算我與老師建立連結,最後也可能根本沒有名額。有沒有職缺不是我能決定的,我只能盡量在我能影響的事情上做出努力。

申請助教是一個選擇。助教是一份教學工作,會花掉大量時間,而且獲得的『教學經驗』不一定對每個人的職涯都有幫助。以我的情況而言,我擔任助教的這門課,會練習到大量的溝通、帶討論、回答問題、給feedback 的能力,並且主題也與我的職涯興趣 UX Research 緊密相關,所以我覺得我能夠從擔任助教的經驗中大量成長。

我當時有被offered 其他的part-time 工作機會。所以如果不是這堂助教的課與我的職涯興趣緊密相關,那我或許會更考慮其他機會。助教雖然是一份報酬相對好的工作,但還是要考慮自己的職涯及時間安排的優先順序。

如果真的很想擔任助教,我有以下建議:

1. 選課策略

  • 大班課一般因為學生多,助教職位也多(註4),可以把大課的GSI 視為優先目標而去選課(但還是要考慮自己的興趣)。
  • 如果想提早開始申請(如:碩一下),儘早去修系上的基礎必修課或開課頻率高的課,這種課開缺的機會多,可儘早與老師建立連結。
  • 多關注經常開課或同時開很多門課的老師,提供的機會可能也比較多。

2. 關注外系職缺

  • 如果本系職缺少,申請外系的助教也是一個機會,但外系職缺大部分你不會認識開課老師,所以 Cover Letter 及推薦信很重要。
  • 不同系的助教申請截止時間不同,時間上要多注意。

3. 與老師建立連結

  • 不是寫完作業或拿 A+ 就是與老師建立連結。建立連結的意思是讓老師記得:你是誰、你的風格、你的研究或職涯興趣、你的能力與表現等。
  • 在課堂表現有機會讓老師記住你(尤其在小班課),但更好的方式是去 Office hours ,獲得與老師 1 on 1 的機會,通常 15 -30分鐘。可以問課程內容相關問題、聊研究興趣、問職涯建議等。這是一個互相認識的過程,老師可以通過對話了解你這個人,你也通過問問題展現你對他的課程或研究的興趣。
  • 大部分的老師很歡迎學生去 office hours ,所以別怕!(如果不歡迎的老師,呃……那或許當他的助教體驗也會不太好,慎選)
  • 不一定只能去有修課的老師的 office hours,也可以主動寫信給自己感興趣的老師(如:研究興趣)約office hours 或 1 on 1。如果有建立連結,或許也能帶來日後的 GSI 或其他校內工作機會。

以上,共勉之!

攝於 2022年7月,Ann Arbor downtown 的早晨

備註

註1

我所在的密西根大學,碩士生可申請的助理有四種:

  • Graduate Student Instructor, GSI :教學助理,由教授雇用,負責該課程的行政事務、改作業、整合教學資源、開office hours 回答學生問題、有些也要負責上課(Discussion/lab section)
  • Graduate Student Staff Assistant, GSSA:由非教授的系上職員雇用的助理,以我們系而言主要負責 DEI Office (註2)的事務
  • Instructional Aide, IA:又稱 Grader,主要是在人數很多的大課幫 GSI 改作業,分擔工作量
  • Research Assistant, RA:由有專案需求的教授雇用。不一定是為了做研究,有些教授有寫程式、做設計等人力需求也會把職稱列為 RA

密西根大學 GSI 及 GSSA 有學費減免、有保險、有育兒補助等。IA/Grader 及RA 是按小時給薪,沒有以上福利。

註2

密西根大學的GSI 有各種不同工時,只要一週工時10小時以上都提供全額學費減免(這是研究生助教工會 GEO 爭取來的)。若低於10小時則看職種,GSI 職種會按比例減免,IA/RA 則沒有提供學費減免。

註3

我所就讀的密西根大學 School of Information,非密西根州內學生 (out-of-state) 一學期碩士 2萬5美金,2年下來學費要 10萬美金 = 300萬台幣。在 Top UX School 的數據裡,這學費只比紐約一些藝術學校便宜,比史丹佛、伯克萊、卡內基美隆等一票學校都貴(笑哭)……所謂的『公立學校』學費,看來只有密西根本地學生能享受到。

註4

以密西根大學為例,貌似學生人數40人是能聘請助教的標準。所以有些課的人太少,老師就沒有助教,要自己一份份改作業。

--

--

Anne Chang

Mixed-methods UX researcher. Grew up in Taiwan, worked in East Asia, now study HCI & Data Science at U of Michi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