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的迷茫

畢業後第一週,我陷入了 post-graduation existential crisis

Anne Chang
May 14, 2024
在 Lake Michigan 湖畔看夕陽(湖大到像是海)。

五月初,我終於從讀了三年的密西根大學研究所畢業了。

念到最後一年時,心態上已經慢慢抽離了學生身份,滿心期待著趕快結束期末考和報告,趕快放假。畢業前忙到爆炸,趕在死線前拼死拼活做專案,又招待來訪的家人去旅遊,完全無瑕去體會畢業的感覺。

終於一切都忙完了,交出最後的報告,把家人送到機場,最後只剩下了自己。瞬間沒課業也沒專案可以做,也沒人需要照顧,突然有了大把時間,我有點陷入了迷茫。

在忙碌的時候,我不用「停下來」去想關於生活的事。如今行程終於空下來了,看著空空蕩蕩的 Google Calendar,腦中浮現的疑問是:

『這些時間我要拿來幹嘛?我要跟誰度過?』

我是有一些事想做:想健身,想煮飯,想寫作等。這些是我畢業前就想為自己做的事情。但不知道為什麼,當真的有時間時,我第一個念頭是很想回台灣,看台灣的家人朋友,跟他們一起生活度過日常大小事。

當這個情感上的缺口出現,我想為自己做事的動機減弱了。我不想自己一個人去健身或寫作而沒人能分享心情。我想跟家人朋友相聚,跟他們聊天,分享各種生活日常,包含工作、健身或寫作。

這個缺口越想越大。我認真思考了在新工作開始之前訂機票快閃回家的可能性。雖然這想法很吸引人,但又有什麼感覺不太對。經濟上訂這種 last-minute 機票不符成本,而且我馬上又要回來上工。再說,我的家人才剛來看過我,為什麼我會又馬上想回家?

當我平靜下來面對自己的感覺及想法,我覺得我慢慢理解感覺哪裡不太對的原因。

那情感缺口的源頭,雖然有想家的成分,但也有我對於孤獨的不理性恐懼及對另一種現實的嚮往及美化。馬上訂機票回家會是短期的治療情感缺口的特效藥,但它不會讓我從根本上了解自己的選擇。

現實就是,我為了工作考量做出一個選擇,決定要留在美國至少兩三年(在簽證允許的情況下)或甚至更久。這是我為自己做下的決定。我想要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使用者研究員,而短期內,美國是最讓我有機會找到舞台的地方。或者至少,我想要給自己一段時間體驗這樣的工作以及生活。

現實沒有玫瑰色的濾鏡,美國這地方有很多讓人匪夷所思甚至髮指的事情:資本制度的現實、貧富差距、爛到爆炸的公共設施、宗教意識形態、偽善的國際姿態等(呃……會不會寫完這篇下次就入境不了XD)。從個人層面上,食物又貴又難吃,醫療資源貴又缺乏保障,身為異鄉人在人際交往上缺乏共鳴的孤獨,因簽證限制不知道自己能待多久,需忍受對不確定性的恐懼且做不了長期規劃等,都是生活的現實。

但是任何地方都會由好的及壞的部分參雜而成。任何生活都會有艱難的時候及快樂的時候,在哪裡都會是這樣。

在這裡生活,有時候我會感到失望、憤怒或低落,但也有時候會感到心頭一股暖流。失望的時刻太多了,講一些近期讓我感到快樂的例子XD 當我去還畢業服的時候走過校園,不認識的陌生人微笑跟我說畢業快樂;跟系上同學一起吃飯,聊一起經歷過的人事物,我覺得我屬於這裡;在健身房巧遇久未聯絡的同學,就這樣站著聊了半小時;跟畢業的朋友一起吃飯、踩街,彷彿沒有離開過。

「他人即地獄」是一句文學名言,但他人也會帶來光芒。光與影本是一體兩面。能夠接受事物真實的各種面向並仍擁抱當下,或許就是長大的課題。

看夕陽當天也是密西根難得看得到極光的日子,大家都來沙灘等著看極光了。

話說回來,最後把我從執念中打醒的是我媽的一番話。母親節前我打給我媽閒聊,問他暑假有沒有什麼規劃,要不要一起出去玩。我媽先回說她八九月行程都滿了(他退休後去當皮拉提斯及瑜伽老師),然後犀利的說:暑假我不是要開始新工作嗎?剛上工皮繃緊一點,不要馬上想著出去玩啊!

好吧,看來一廂情願想跟家人出去玩的人是我XD 沒有好好體會當下,而執著於想像另一種生活的人也是我。如果回台灣我大概會真的很開心一陣子。但長遠來看,不管人在哪裡,找到自己生活的節奏與讓自己快樂的事物,是一個只有自己才能完成的自我修煉吧。

祝畢業的大家畢業順利,也漸漸找到自己生活的節奏。

(後記:這篇是花了兩個上午在咖啡店的短打。發現這種幾小時能打完的短文讓我比較有動力寫作,之後都會盡量偏向一兩頁內的短篇形式。)

(後記二:打完後再看一遍自己寫的東西,忽然聯想到宮崎駿的《蒼鷺與少年》。有點長但還是推薦去看。)

--

--

Anne Chang

Mixed-methods UX researcher. Grew up in Taiwan, worked in East Asia, now study HCI & Data Science at U of Michi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