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在學期間對我最有幫助的事 (1):在校期間工作

結論:推薦在能力許可範圍內從事在校工作,會學到與課業不同的重要技能

Anne Chang
8 min readMay 19, 2024
清晨的密西根大學北校區圖書館

從密西根大學研究所畢業了,我終於有時間來實現我年初許下的新年目標之一:用中文寫一系列在美國留學經歷的文章。這系列文章會用【美國留學】做標題(雖然我過去三年寫的東西其實都算留學心得XD)。第一篇來寫一個多數留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校內工作。

先說結論:我支持在校期間工作,除了能帶來經濟收入,也能練習到與課堂上所學不同的實用技能。
但要注意 workload 總量--如果負擔過重,可能會導致 burn out 及無暇顧及其他優先事項。

這篇文章會聊:
- 在校期間工作的好處
- 在校期間工作的缺點
- 有哪些校內工作機會

在校期間工作的好處

在校期間工作能帶來兩大好處:錢與溝通能力

雖然溝通能力整體上更重要也更值得,但我想先談錢。

美國留學是一件要花上台幣幾百萬的事情。每個留學生背景不同,擔負學費及生活費的方式也不同;有人自掏腰包,有人父母幫忙,有人借款或申請獎學金等。在留學期間,關於金錢及消費的壓力也會因人而異。

以我的情況而言,來密西根留學讓我花光了所有存款,不足的部分還要跟父母借錢。認知到自己存款歸零、站在一座債山上,很難不感到壓力,才過了第一學期我就坐立難安。

為了得到收入,我開始找校內工作。我承認錢一直是我這兩年校內工作主要的動力XD 一直到最後一學期前都是如此。(最後一學期發生什麼事?請接著看下去)

春初陰晴不定天氣下的校園導覽

除了收入之外,校內工作還能帶來另一個重要回報:溝通經驗及能力,尤其在不熟悉的美式環境下,通過校內工作能練習到的溝通能力,比課堂上學習更快也有效太多了

對台灣長大的留學生而言,美式環境下的日常互動可能要從零開始。校內工作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跟主管、同事(往往是年齡相近的學生)用英文每週或甚至每天互動。從 small talk 噓寒問暖,到開會報告工作進度,到釐清目標,到討論下一步,到 network 或參加半專業性質社交活動……

這些重要的互動能力,不是坐在教室裡聽課能練習到的。一方面,課堂上的互動大多單向,老師講,學生聽,缺乏深層互動;另一方面,一堂課老師可能要顧及數十個學生,難以分配資源給個別學生或進行一對一溝通(除非善用 office hours,這也是我推薦去 office hours 的原因)。

相較之下,工作時的溝通頻率更高,程度也更深。我的第一份校內工作 — — 第一年暑假在校內單位實習 — — 幾乎每天都在跟主管或同事講話。三個月下來溝通表達進步明顯;從一開始尷尬到 small talk 講不出話來,到三個月後已經很習慣開啟話題,對同事主管的印象認知也從一個個單薄的名字慢慢變成有血有肉的人;從一開始寫一封 email 要花幾小時或準備一個簡報要花好幾週,到後來十幾分鐘可以按下 email 發送鍵,一個簡報幾天就可以打出草稿跟主管討論。

這種對日常及專業互動的熟悉感,是通過校內工作高頻率練習所獲得的經驗。校內環境大多比較寬容,在一個較溫和的環境下建立美式溝通互動的習慣及自信,是校內工作能帶來的一大好處。

U-M 圖書館的海報,學校還是一個相對安全並包容的環境

在校期間工作的缺點

講了在校期間工作的好處後,來聊聊需要注意什麼事。

第一個要注意的事是時間取捨;時間有限,工作會分掉課業學習或其他優先事項的時間,導致重心流失。第二是在課業及其他事情上再加上工作,是否會帶來過度的工作量及壓力,導致 burn out。

以時間取捨而言,雖然少數工作(e.g. 圖書館前台)可能可以讓人邊工作邊唸書,但大部分類型的工作通常無法,工作時間內就是要做工作的事。這時若又有課業或其他 priority 要顧,可能就會因為時間被壓縮導致心理上感到壓力或因此耽誤其他責任。

Spring break 期間的學校圖書館,除了館員外完全沒人

該如何應對?每個人方法不同,有人會減少修課或改修比較輕鬆的課,有人課照修但付出較少心力,簡而言之就是轉換重心,讓課業不再佔那麼大的時間比例。也有人走壓榨自己的路線,撥出更多的時間去試著完成工作+課業+其他所有事情(一種我全都要的心態)。

以我個人而言,我兩種路都走過XD

第一學期當助教時,因為第一次以英文教課,我發現我需要付出很多時間準備,差不多就是表定的一週20 小時甚至有時更多。那一學期同時也是我雙主修開始的時間,我發現如果我不減修,很可能修不來,於是最後決定減修只修9學分。我很慶幸那學期做出這個選擇,讓自己有較充裕的時間去適應助教及雙主修的新身份。

後來接續的兩個學期就比較慘了。我貪心的想修很多門課,又因為有了當助教經驗,覺得自己已經熟悉行政可以做比較快,所以不顧朋友們反對(?),在一邊修多門課的同時一邊繼續當助教。下場就是,做到後來我覺得非常非常累。彷彿哈利波特裡三年級的妙麗,仗著時光器而拿了超過自己能負擔的東西,深陷事情做不完的壓力。

雖然從結果論來看,我也不後悔當時的選擇,因為我的確蠟燭兩端兼顧 — — 修了有收穫的課,也獲得了經濟收入,但在personal life 方面我做出了很多犧牲,包括身心壓力、疲勞度、被壓縮的社交時間和自我時間。

到最後一學期,我終於完全 burn out,決定放棄申請助教。我需要好好把畢業學分修完,也給自己一點時間休息。我至今還記得,在當助教三個學期後重新回到單純學生的身份坐在教室裡聽課,我感到多麽的輕鬆愉快XD 工作跟當學生比,壓力還是比較大的,校內工作雖然在校園內,還是算是一份工作。

當然,在教課過程中我練習到各種寶貴的溝通表達經驗,也變得更敢講話並承擔責任。在能力及時間允許的範圍內,我還是很推薦通過校內工作練習並培養溝通能力,只是要注意時間取捨、個人 priority 、及瞭解自己身心壓力狀態。沒有哪種選擇是一定好或不好,重點是了解自己以做出選擇。

最後一學期重新回到純粹學生的身份坐在座位上聽課

在校期間工作機會

最後,在校期間可能有哪些工作機會?

在校期間工作分成兩種:校內工作及校外工作。

以校外工作而言,國際學生需要使用 CPT,CPT 需要修滿一年課後才能申請。校外工作有兩個優勢:認識業界人脈,以及有機會被續聘或轉正。如果希望畢業後到業界工作,校外短期工作可能可以提供進入業界的跳板。

以校內工作工作,國際學生不需使用 CPT,可以直接工作。招聘的人是教授、系上職員,通常比較了解學生生態,校園環境也相對熟悉、寬容,是初來美國的留學生一個很好的起始點。

以下列舉幾種常見校內工作種類:

  • 當 Research Assistant 跟教授做研究專案
  • 跟 Project Assistant 幫系上做專案,類型可能很多樣,如:網站設計開發、活動策劃、行銷宣傳、Peer-to-peer 輔導、社群關係推廣,及其他各種 ad-hoc 專案
  • 當 Teaching Assistant / Graduate Student Instructor, 幫授課教授管理課程行政、改作業、有些也要教課備課
  • 當 Grader 幫忙改作業
  • 當 Graduate Student Staff Assistant ,也是幫系上做專案但相較 Project Assistant 可能更專職。以我所在的 School of Information 而言,唯一開出來的 GSSA 職缺是從事 DEI 事務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 在校內實驗室打工
  • 在校內圖書館、宿舍、學生餐廳或咖啡店、健身房打工
  • 在寒暑假擔任校園導覽員或新生入職輔導員
  • 其他校內組織或 program 人力需求

當學校夠大時(例如密西根大學),學校本身就是一個蓬勃的組織,會需要各種各樣的學生 labor 從事各種校內工作。在能夠兼顧其他 priority 的前提下,我很推薦盡量去探索並嘗試各種工作機會。

不同工作會帶來不同收穫:有些職位可能較能練到職涯相關技能,有些職位有較好的經濟報酬(如:學費抵免),有些職位較輕鬆,可以邊賺工時邊唸書等。無論是哪種工作,我都推薦給自己一個機會去試試看承擔責任,並練習溝通表達及團隊合作。

有機會滿想去學校健身房工作,感覺每天都會很有活力XD

這篇就先寫到這裡。如果對申請助教經驗感興趣,歡迎看我之前寫的文章:

如果有時間,我會另外寫一篇文章講暑期實習。雖然暑期實習也是一種在校期間工作,但其目的與性質跟一般在校工作不太一樣。對實習主題有興趣的人,敬請期待之後可能的更新!

--

--

Anne Chang

Mixed-methods UX researcher. Grew up in Taiwan, worked in East Asia, now study HCI & Data Science at U of Michi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