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才有動力

而不是有動力才開始

Anne Chang
Nov 11, 2023

秋天的密西根很美,街景都是紅黃色的樹和落葉。而氣溫降低、日照時間變短等明顯的季節變化,也讓人慢下夏天活力的腳步,感受秋天專屬的豐收與蕭瑟感。最近有好多個人感受,用這篇文章隨筆記一下。

為了萬聖節買的南瓜,很應秋天的景色

畢業的鐘聲

兩年半前,我來到密西根大學唸研究所,因為雙主修的關係比同屆的同學多念一年。第二年時,對比同屆同學開始忙碌畢業後的安排,我因為知道自己還有一年要唸,所以幾乎沒有『要畢業』的急迫感,心情上還跟一年級新生一樣充分沈浸在校園生活裡。

邁入第三年,畢業的鐘聲越來越近,我開始能夠體會同學們那種對於畢業後的去向無法確定的隱約焦慮感,因為接下來就輪到我了XD

夏末的學校鐘樓 Burton Memorial Tower

雖然我因為喜歡修自己沒學過、有挑戰性的課,然後搞得腦袋爆炸並常跟朋友抱怨課業壓力重;但是平心而論,在學校修課壓力再重,都沒有找工作的壓力重。

學校課程再難,身為學生的我有教授跟助教可以問,有文獻跟線上資源可以看,有其他同學一起討論想法,再怎麼沒經驗沒慧根,通過十五週的逐步練習並認真投入時間,最後一定會有進步。修課就是一件『有努力就有回報』的事情。

但是找工作就是一件比較看緣分的事情。投入的時間與回報不成比例。有運氣成分、有努力成分,有大環境的成分。而且不像修課有一套固定課表與公式,在找工作上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策略,也有不一樣的優勢及資源 — — 有人技術實力高,有人專案經驗豐富,有人善於表達行銷自己,有人廣結人脈。大環境也是一個重要因子;從2022 年底美國科技業進入一波波裁員與招聘凍結的冷凍期,相比兩年前飛黃騰達的景氣簡直像是平行宇宙。

雖然在找工作時常常會無意間思考很多事情而更了解自己,有時候也很有成就感,但整體上,對於這種『不保證有回報』的時間投入,我一直興趣缺缺,也一直沒有花那麼多時間在認真做。

相比找工作或當助教,還是當個學生上課最輕鬆XD

找工作的急迫與不急迫性

可能我的個性就是懶,也不喜歡投入在不一定有回報的事情上,在找實習的階段我都是『點到即止』,花最少的時間在找。

第一年的實習,我大概投遞(包含內推)約30家,得到 3個面試,3 個面試中唯一接受我的是校內的 Center for Academic Innovation。有了 offer 入袋的我很開心,就這樣塵埃落定了,我甚至推掉了後面的一個面試邀約。

現在想想,雖然從結果論來說我在 CAI 的暑假做得很開心,也學到很多,但考慮到之後比較想去業界而不是留在學校,我應該要繼續面試的。我就是懶,不想繼續投入心力在不一定有回報的找工作上。然而假如我繼續投入,搞不好就可能會找到業界的機會。

第二年的實習,我投的更少了,但是跟第一年不同的是,我很明確知道自己要找一個會做到問卷的職缺,因為我雙主修的學位是 Survey Methodology, 需要練習問卷設計及資料分析。

這次大概只投了20家,後來去的實習是唯一一個面試,也是唯一一個 offer,這樣想想我可以吹噓說我面試到offer 的轉換率是 100%,實際上是因為基數超小XD

可能我心底一直是樂觀的,覺得自己總會找到實習,而且就算找不到,也就一個暑假而已,過完暑假就繼續回學校上課。學生的身份承諾了我合法待在美國的能力,所以我沒有被『逼到絕境』,就沒有真的投入那麼多心力。

但找正職工作的感覺就不同了。畢業後,作為外國人,能不能合法待著這件事緊繫著自己有沒有找到(願意贊助簽證的)工作,然後什麼都沒有保障。

有時候我覺得,找工作的真正壓力是出於那張即將要過期的簽證,那種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簽證終止出境的感覺,而不是真的在於有沒有一份工作。

這種直面終點的壓力感,讓人忍不住患得患失。每一個投出去的申請都伴隨了大量的期待,而每一個收到的拒絕信都引發了大量的失落。

U-M 中校區健身房一角,意外成為我常去的 study spot

關於『我為什麼來這裡』的暫時答案

兩年前要從台灣出發前,我寫了這篇雜記:出發去美國前的瑣事

那時候的我,雖然已經即將要去學校報到了,卻在要上陣前夕產生一股想臨陣脫逃的衝動。

那時候,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放下一切,放下工作,人脈,存款,家人,朋友,來美國唸研究所重新開始。

我是真的沒有答案,所以那篇文章停在一個開放式的結尾。

如今我的研究所旅程要結束了,而我也許會邁入下一章節(找到一份工作在美國工作兩三年,把學費賺回來XD),也許不會。回頭看這兩年,我覺得我對於當時『為什麼要來這裡』這個問題,有了一個暫時的答案。

U-M Campus Firm 每週四在校園裡擺攤賣自己種的蔬果

因為我想在專業上繼續成長。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有辦法修目前已經修完的一些課,並學習到那些觀點及技能。但我做到了。在技能及知識上,我成長了好多。

因為我想在心態上成長。我想知道自己的適應性有多強,能不能面對不同的文化背景與價值觀,不帶正面或負面偏見的面對人事物。

我想擁有令人恐懼、但也令人期待的『可能性』。我後來明白,不確定性、可能性、未知、機會,這些詞都是一體兩面,沒有被明確鋪好前進的路,卻有空間讓人探索開放式的答案。

我想知道自己可以走多遠。每次嘗試一件新的事物都是一個突破的里程碑,包括:結交不同文化與背景的朋友、和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尬聊、幫忙系上的Master’s Association 辦社交活動、把很難的作業寫出來、一個人去健身房運動、面試推銷自己、Networking硬著頭皮去認識人、當助教教別人、public speaking等。這些事情都是在我所不熟悉的全英語環境下做到的。

自信會從經驗中累積出來,現在的我對自己有比以前還多的自信,從一次次的新嘗試裡,我知道再也沒有什麼事我做不到。

去學校健身房上重訓團課變成每週的例行活動

我了解到的另外一件事是,雖然當時的我覺得,自己彷彿拋下一切來到異地重新開始,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持續了解自己並與自己相處』這件事,不會因為來到不同地方而改變。我的家人、在台灣的朋友,也不會因為我不在台灣了,就不再是我的家人或朋友。雖然我覺得無法與他們共度每天的日常相處時光很可惜,但是知道大家都有好好過自己的生活,就會讓我安心,也會覺得那我也要好好過自己的生活,讓我的家人朋友知道我過得很好。

忘記從哪裡看來,但我最近一直提醒自己的一句話:開始才有動力,而不是有動力才開始。

旅程本身就是一種目的,在做的過程中會產生想法與感受,會知道自己想要或不想要什麼,已經擁有什麼以及還要追求什麼。如果不開始做,這些過程中的成長永遠不會開始。

音樂劇『吉屋出租』裡有一個我很喜歡的片段叫『Another Day』,主角們不停唱著:No day but today。

如果某件事已經想了一陣子但還沒開始,那就從今天開始吧。

這篇寫給快畢業的自己,也寫給所有在人生道路上持續前行探索的人們。

U-M 樂隊在足球賽前的練習。每個週五去球場旁都會遇到他們,然後被他們充滿朝氣的音樂聲所激勵XD

--

--

Anne Chang

Mixed-methods UX researcher. Grew up in Taiwan, worked in East Asia, now study HCI & Data Science at U of Michi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