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工作收尾與準備入學

Anne Chang
7 min readJun 27, 2021

--

New World — Album by FoZZtone, 2011

五月初收到Michigan 的入學通知,一晃眼過了兩個月,

這兩個月,終於拿到了學校的 I-20,準備去預約大排長龍的 AIT面試;

訂好了八月底去密西根的單程機票,因為台灣疫情導致赴美熱潮,華航單程票已經漲到了五萬多臺幣;

也因疫情加重,台北辦公室重新回歸 work from home 的日子,和上海同事開玩笑道上海現在大概比台北安全,此一時彼一時(不過,最危險時期的北京我都待過了,大概能不知恥地說自己早已習慣遠距宅在家工作)

文不對圖,2021年5月攝於臺南孔廟

工作收尾

和老闆談好了七月中離職。一邊做著專案的同時,一邊能明顯感受自己的心已經漸漸飛離了工作,默默倒數著離開的日子。

不是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實際上,在這份工作上遇到一個很好的主管,是我有機會還想繼續當他下屬的那種—— 在研究工作上給我很大的發揮空間,對於研究發現充滿真摯的興趣,在我未達期望的時刻,給予我具體的feedback 讓我成長。

我也很喜歡與橫跨成都、上海、台北三地的設計師一起工作,不同設計師有自己的思考風格及敏銳的切入點。我很喜歡被設計師刺激,那是跟具有類似思路邏輯的研究員工作完全不同的體驗。

很期待我們在研究的設計議題。聯網的、智慧的車內語音系統,最終能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呢?我相信將來,用語音先打開車庫的門或家裡的燈和音樂,甚至人先下車然後叫車自己停好上鎖,會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XD

2021年5月攝於臺文館門外

但是,彷彿在火車站買了下一程的票一般,看著印在票面上的發車時間、地點,我意識到自己將要離開了。

離開一個逐漸成為舒適圈的工作環境;離開熟悉的中文母語環境,一個我說話不用打草稿、聽人說話不費神、閱讀報告一目十行的母語環境;離開我熟悉的工作及文化成規,在那裡我知道怎麼跟同事開玩笑、怎麼做上下級溝通匯報、怎麼團隊合作最快最有效。

「如果能在這一站一直待著,或許也是很好的一件事吧?」

先上了車,或說先買了票,才浮出這種留戀的、不確定的念頭。(而且是一張很貴的、幾百萬台幣的票……)

也許在個人發展上,某種程度上屬於行動派,身體行動先於腦袋,生米煮熟了才來考慮是不是真的想做飯。

只能自我安慰道,人們在某些時期總有被直覺推著走的經驗吧?不可能一步一步都是規劃好沒有徬徨的吧?(嗯……或許真的有……)

票都在手上了,上車吧,往前走,不要回頭。

(最近喜歡聽日文歌,寫至此,腦中響起 Motohiro Hata 的《朝が来る前に》,一首很傷感的、教唆人在天亮前啟程的歌)

這位大哥的嗓子我真喜歡,又傷感又有力量

準備入學

上週參加了UMich Internation Center 辦給國際新生的一場 Pre-departure Orientation,時長兩小時,幾個講者輪流上陣講各種國際學生關心的面向,從密西根的文化、地理、交通,到學校的資源、活動,到日常雜事如租房、銀行、疫苗、保險……

有兩件小事情我覺得很有意思,第一個是據說當你問一個 Michigander(密西根人,非正式說法)Where are you from? 他可能會朝向你舉起一隻手掌,這時候你別覺得他有病,因為密西根的地理形狀像一個手套(?),所以這是表達來自密西根的意思XD

看著的確滿像一個手套

第二點是(這是講者自己說的),美國中部人在社交習慣上有一種約定成俗的——呃,內斂?有別於刻板印象的美式文化——跟人打招呼時要用歡快、大方、活潑的語氣然後馬上變成好朋友;美中的人需要時間暖機,不太容易跟陌生人好上,甚至傾向於 “smiling, saying good morning/hello, but no conversation following’ (再次重申,這是講者自己說的),甚至有以下梗圖表達這種屬於美中地區的人的社交尷尬XD 我倒是覺得這一點不錯,以後不用跟密西根人尬聊了,你尬我也尬,放過彼此吧XD

這跟我們台灣人的社交尷尬不是很像嘛

語言壓力

到一個新環境生存,沒有壓力是假的。Internation Center 的講者很有先見之明的用一張 PPT 列出所有國際學生會遇到的心理壓力,例如:

  • Homesickness
  • Loss of support systems
  • Lack of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
  • Language difficulties
  • New approaches to learning
  • New ways of doing things
  • Changing sense of identity
  • Expectations from family & self
  • ……

這一頁 PPT 真是字字珠璣,我一邊看一邊感嘆,當年去深圳百度工作時,可沒有一個 International Center 告訴我這些,而是我親身把上述問題都體驗了一遍。(見之前的文章:《中國工作兩年的個人雜感》)

但是,也因為有了異鄉工作這一段經歷,我隱約覺得雖然上述問題我多少還是會遇到,但是「一回生,二回熟」,我不會再像《布魯克林》的愛爾蘭女孩那樣把所有異鄉生活的慘烈壓力全都重複一遍了。或至少,因為有了經驗,當我感覺自己心裡悶悶的,我可以更快覺察並尋找問題原因。

現在我最擔心的,反倒是那一頁PPT 上的 ‘Language difficulties’。

作為一個UX researcher,想要畢業後在美國繼續做這一行的話,語言能力基本必須要非常非常好,如當地人的程度。Speaking, listening, writing 全都要。學術英語或生活英語全都要。訪談要聽、要說,要跟得上口語表達的隨性與生活脈絡,更要有精確的表達能力問出關鍵問題;寫報告要有簡潔流暢的寫作能力,更要有學術寫作的精確嚴謹,甚至要有引人入勝的行文用字;口頭簡報更不用說了,public speaking的能力、應對提問 Q&A 的能力……

每一項都令我頭疼。

我的托福可以考到高分,但我的英文能力離當地人根本還差得遠了。這兩年的研究所時間,權當是個緩衝吧!有兩年讓我把語言能力練起來。

目前想到幾個方法是,過去後盡可能利用學校的寫作中心、語言中心資源;生活中盡量不跟講中文的老鄉們混在一起(雖然室友已經找了台灣人XD),課堂上多找機會討論、表達;甚至有聽到其他台灣人,即便人在美國還是找了英文家教一對一地練習。感覺都是不錯的方法。

七月離職後,我打算趁還有一個月時間,先報名 Coursera 上一門 Academic English Writing 初級課程,是 UC Irvine 開的,號稱能夠應付大學級別的學術寫作能力。雖然我要去念的是研究所,但是我畢竟連美國高中級別的寫作經驗都沒有XD 努力一步步追上吧。

最後送上一首我近期很喜歡的歌。

好希望自己會日文啊

不會日文,但很喜歡這首歌詞的生活感及意象。其中兩句:

「その後、僕は年を取ったり、二度と会わないと解っている人と約束をしたり、世界から目を伏せられた幸福にも出会ったりするのだった。」

Google 翻譯:

"After that, I got older, made promises to people who I knew I would never meet again, and met happiness that was hidden from the world."

可能到了這個年紀(?),我越來越與這兩句歌詞產生共鳴XD 也祝各位變老的同時,也能發現那些 happiness that was hidden from the world.

--

--

Anne Chang

Mixed-methods UX researcher. Grew up in Taiwan, worked in East Asia, now study HCI & Data Science at U of Michi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