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生活改變我的事(一):語言與交談對象的轉變

Anne Chang
May 23, 2022

--

2022年五月,攝於 Roc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

五月,密西根大學放暑假了。打開久違的 Medium,發現我已經五個月沒有寫東西(中間還有被催稿,哈哈,謝謝收看)。於是不禁認真回想——作為一個喜歡寫作的人,為什麼我停更了這麼久XD

課業繁忙是一個主要原因,但再想了想,覺得還有一個隱性原因——使用語言的轉變。

今年年初,我給自己設定目標,要增加對英文的日常接觸。包含日常寫作、學術寫作、日常交流、課堂討論,都有意識地點滴增加使用英文的頻率。

當時簡單地想:不過就是切換一個語言。但後來回顧,我發現切換語言並不只是影響語言本身,還影響了我會做什麼事以及如何做事。特別有感的是兩方面:一是日常寫作的風格與自信,二是交談對象的轉變。

語言與日常寫作

(註:文末會推薦我自己看的寫作書和寫作練習資源)

英文寫作有兩種——學術(正式)寫作與日常寫作。學術寫作要求很明確,注重內容與架構清晰。非母語者往往從學術寫作開始,因為要求明確,通常進步很快。

至於日常寫作,包含日記、部落格、社群媒體(Instagram, FB, Twitter…)、簡訊,以及其他各種目的或意義較鬆散的文字。就像日常口說,包含大量的流水帳、簡化、幽默、情緒,給人感覺雜亂、自然、更體現個人風格。

身為一個非母語者,我其實覺得,掌握日常寫作比學術寫作更難。

這有點反直覺;隨性的寫作,怎麼會比正式的寫作還難?

原因是——我不是在英文環境長大的,根本沒有用英文日常表達的經驗。即便我有20幾年的中文寫作經驗,但是在英文日常寫作上,我就像一張白紙。

那麼,可以挪用20幾年的『中文日常寫作』經驗,套用到『英文日常寫作』嗎?

試了一陣子後,我的想法是——能,但也不能。

能挪用的部分是裡層的認知。我的情感、邏輯、聯想、回憶,由我過去的日常經驗所塑造,構成了『我』這個人的思考與運作模式,而這些很自然地體現在我寫出來的內容上。

不能挪用的是表達的風格。

我的中文日常寫作風格,是觀察式的、幽微的,有屬於我自己的特質,如:感傷、幽默、好奇。整體而言,寫出來的隻字片語有屬於『我』這個人的感覺。(至少我這麼覺得XD 認識我的朋友歡迎評價)

但我使用英文時,總覺得多了一分生硬,沒有辦法靈活掌握語氣、特質、輕重。

我還在『抄』的階段——聽到什麼片語、詞彙,便拾起來自己使用,像一隻學舌鳥。東拼西湊的用字加上半中半英的思維,覺得自己寫出來的東西很笨拙、很機械,像一個半生不熟 Google 翻譯機器人。

對於一個對文字有所要求的人,寫字像機器人簡直像是恥辱。

對於寫作缺乏自信,是我在密西根這一年一直很 self-conscious 的一個痛點。忘記在哪裡看到以下圖片,總覺得很好地表達了我很多時候的心情——如果用母語,我可能會給人感覺聰明一百倍吧XD

原圖出自美國影集Modern Family

但是撇開這難以言喻的恥辱感,我知道日常寫作就像學術寫作(或是其他任何事情一樣) — — 不寫就不會進步。大概今年二月開始,我開始做以下的日常練習,從小處著手,一點一滴累積英文日常表達的熟練度。

日常英文寫作練習

  • FB/IG 限時動態改成用英文發文。因為限時+表達對象是朋友,心理包袱較小(內心:就算寫得爛也只會存在24小時)
  • 開了一個 Journal (用的平台是 Notion),每天用英文寫作20分鐘。可以寫日記、流水帳,或是記下在新聞、Email 看到的一些句式或片語
  • 認識更多講英文的朋友,吃飯聊天,加電話並大量地傳簡訊。(這是另一個文化差異——不像我們用臉書或 Line,他們很多人把簡訊當成聊天軟體用)
  • 增加閱讀量——U-M 學生有免費的 Wall Street Journal 及NY Times 可以看。我訂了他們的 Email 電子報,每天早上速讀10分鐘。
  • (近期開始)開了一個實習專用的UX Research Journal,用英文紀錄並反思研究過程的一些決策思路。

這半年來,從一點一滴的練習中,有慢慢找到使用英文日常表達的感覺,或許所謂的寫作風格也在緩慢地成型中。或許我的文字已經慢慢地更像『我』了,從 90% 的機器人變成 50%機器人+50% 的我。

不過,這個在我的文字中出現的『我』,是誰呢?在和誰說話呢?

2022年5月,攝於 Canyonlands, Utah

溝通對象的轉變

當我使用英文進行日常寫作時,我心目中的溝通對象,是與我過去熟悉的群體截然不同的受眾。

用中文發部落格、社群媒體,會預期主要是寫給台灣的社交圈,加上少數在學生或工作時期認識的其他朋友。這些受眾大部分與我有比較相似的成長經歷及文化認知,有些人是我在現實中的朋友,與我擁有某些共同的過去片段。對這些人寫作,感覺比較『親密』。我們都來自台灣的社群 (Community)。

而當我用英文寫作,我想像中的交談對象,主要是我在美國研究所認識的同學與朋友、及在美國UX Research 圈子裡的各路人物。這些人可能是美國人,或來自世界各地,其中有些人未來或許會成為我在美國實習或工作的社交圈。台灣的社群,和我的『過去』比較有關,而英文的讀者,或許和我的『未來』比較有關。

我有想過用英文寫 Medium ——而我預期,台灣的社群大部分會跳過我的文章。雖然看得懂英文,但是人們看母語總是更快更順眼,除非真的對那篇主題特別感興趣到願意忍受第二外語的較低效率。

那如果用英文+中文,雙語一起寫呢?

雖然可以滿足不同語言讀者,但寫雙語太累了。對我而言,切換語言等同於切換思路,用雙語寫作不是先寫完一種語言然後翻譯,而是把同樣的題目用另一種語言再回想&寫下來一次。

所以或許,到最後選擇使用母語或英語,取決於那一篇文章的預期溝通對象。不是說我寫的東西有多少人氣(現在大部分是給自己看,乏人問津XD);只是,當我用英文寫作,我心目中溝通的群體,或許是我來到密西根之後,一個更廣大、更抽象、或許更與未來有關的一個群體了。

但無論如何,有兩件事是確定的——一是這篇文章的下篇(打算討論我在美國文化適應),我會繼續用中文寫,因為我會用台灣人的視角看事情XD

二是,足夠重要的事情,我願意用雙語寫。因為我想要讓我所有的朋友——無論母語是中文或英文——都有機會透過我的文字瞭解我。

2022年5月,攝於 Arches National Park, Utah

附錄:英文學術寫作資源

密西根大學寫作資源:

  • ELI 所開的學術寫作課 ——ELI 521: Academic Writing:是很好的入門資源。教學有架構,有老師幫你改你寫的東西,還可以約額外 office hours 討論各種feedback。我自己的上課心得寫在這裡
  • ELI Graduate Writing Clinic:應急時的一對一輔導老師。幫你看你要交的作業或報告,給你文法、架構、思路等方面的建議。一學期可以約六次,每次45分鐘。(不過我上學期遇到一個很好的老師,在約定的時間之外又額外和我個人約了兩次,幫我改好改滿,非常感動)
  • Sweetland Writing Center: LSA 之下的一個寫作中心,也有一對一寫作輔導,是開給所有學生而非非母語學生,因此會預設有一定的基本英文寫作熟練度。我還沒有約過,之後試過再更新推薦。

我自己讀過、覺得對寫作有幫助的書:

  • 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研究生學術寫作教科書,作者之一是我的 ELI 521老師。很全面、很有架構的覆蓋英文寫作方法與原則,包含大量範例短文以及供個人練習的 activity。因為是教科書,我的用法主要是看索引、查閱,偶爾練習 activity 熟練內容。
  • On Writing Well:一本討論寫作的散文集,面向美國大眾讀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討論哪些事情會決定『好的寫作』與『不好的寫作』。作者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文筆犀利、簡明,我很喜歡。因為前後篇不影響閱讀,我通常是吃飯或有空時隨手翻閱一兩篇。
  • The Elements of Style:100年前出版、亙古彌新的寫作書,面向美國讀者,討論英文寫作風格。編訂者是非常受到美國人喜愛的作家 E.B. White,以清新、流暢的文筆廣受歡迎。我的美國同學說這本是他中學寫作教科書之一,他到現在還會回去翻閱。(全書已在 The Project Gutenberg 免費開放)
左書在台灣誠品購入,右書在Colorado 一間獨立書店找到

--

--

Anne Chang

Mixed-methods UX researcher. Grew up in Taiwan, worked in East Asia, now study HCI & Data Science at U of Michigan.